
说起拓跋珪华夏配资炒股,估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——“这是谁?”
不怪你不熟悉,毕竟他距离我们现在的时代太遥远了。但别小看这个名字,他可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。虽然现在鲜有人提及,但在当年中国历史的舞台上,他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关键人物。
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最混乱,魏晋南北朝的动荡肯定能排进前三。
混乱到什么程度?政权像旋转的走马灯,今天这个皇帝刚登基,明天可能就被推翻。那个时代充斥着战争、阴谋、血腥和背叛,简直就是一场接连不断的历史大戏。但在这纷繁复杂的故事中,拓跋珪的经历堪称最惊心动魄,比任何小说还要离奇。
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,否则后面的故事你可能会难以理解。
拓跋珪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后裔。别看他后来成为北魏皇帝,小时候的生活却极其凄惨。父亲拓跋寇被人暗害,家道中落,原本高贵的皇族血脉一夕之间沦为流亡孤儿。
年纪轻轻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,吃过野草,睡过山洞,依靠别人施舍度日。十三岁时,他凭借着爷爷昔日麾下残存的几名老兵,硬是重新组建起了拓跋部。
展开剩余87%能在乱世中活下来,光有勇气远远不够,还得智谋过人。拓跋珪从小机智聪明,嘴巴特别甜,懂得如何笼络人心。趁着前秦政权崩溃的机会,他带着一帮兄弟,强行割据了如今山西大同一带,建立了北魏政权。年仅二十三岁便登基称帝,史称道武帝。
听着是不是很像一部典型的草根逆袭传奇?但精彩的故事才刚刚展开。
拓跋珪称帝后,身边的女人自然不少。按理说,皇帝三宫六院,后宫佳丽三千,这本是常态。但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,做了一件古今罕见、令人震惊的事情——娶了自己的亲姨做妃子。
没听错,就是亲姨,母亲的亲妹妹,名叫贺氏,后来被册封为贺妃。
这样的关系放在现代,绝对是社交媒体爆炸头条。古代虽有些民族对近亲通婚比较宽容,但姨与外甥结婚,依然是忤逆天伦的大逆不道。问题是,他是皇帝,谁敢反对?
事实上,他的母亲贺太后坚决反对这桩婚事,毕竟这太不合常理了。但拓跋珪本身极度自负,为了满足个人私欲,根本无视道德和世俗的眼光。
史书记载,为了娶这位姨妈,他甚至亲手杀了自己的姨夫。一个原本和睦的家庭,因为他一句“我要她”,变成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。
至于贺妃是否心甘情愿,那根本无关紧要。古代的皇权就是铁腕,皇帝一句话,天塌下来也得顺从。于是,一个皇帝竟娶了自己的姨妈,后来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,取名拓跋绍。
听起来是不是觉得“小说都不敢这么写”?但这正是我们真实的中国历史。
说说拓跋绍这孩子。
拓跋绍从小就表现出异常怪异的行为,简直就是个异类。别的小孩玩泥巴、放风筝,他却喜欢虐待动物,割开小动物的肚子,看着它们痛苦挣扎时笑得前仰后合。
不仅如此,他对人更狠。有一次街上遇到一名孕妇,竟然当众持刀刺入她的腹部,剖开肚子只为“看看胎儿长什么样”。这种行为根本超出了常人的理解,简直就是披着人皮的恶魔。
父亲拓跋珪气得发狂,听闻后当即把拓跋绍绑起来,头朝下吊进井里,几乎溺死才被救起。可惜,这一惩罚非但没改正儿子的变态性格,反而在他心中埋下了杀父的仇恨种子。
从此,拓跋绍恨透了自己的父亲,誓言报复。
公元409年,道武帝拓跋珪年仅三十九岁。正值中年,应当享受江山稳固的成果,然而他晚年迷信长生不老之术,日复一日服药炼丹,身体状况每况愈下,精神也变得恍惚。
同时,他宠爱的妃子之一名叫万人。这个女人不仅与皇帝关系亲密,背地里竟然还与拓跋绍暗通款曲。
这情节如果发生在普通家庭,恐怕就够拍一部八集伦理剧了。但在皇室,这关系更加混乱——姨妈是妃子,妃子与皇帝的儿子偷情,整个家庭乱象丛生,简直一锅粥。
后来拓跋珪察觉到此事,勃然大怒,把万人关押起来,准备第二天处死。可惜他身体与精神都已不支,反应迟缓。万人见大势已去,急忙派人通知拓跋绍来救命。
拓跋绍一听,时机来了。
当晚他带着几名亲信突袭父亲的宫殿,二话不说,砍死了自己的亲爹。
北魏开国皇帝,就这样被亲儿子兼亲外甥的刀锋送了命。
拓跋珪死后,拓跋绍以为自己能够继位称帝,但北魏朝中权臣并不买账,迅速推举拓跋珪的另一个儿子拓跋嗣为帝。
拓跋嗣的母亲是刘贵人,早年被拓跋珪赐死,原因竟然是仿效汉武帝刘彻的“子贵母死”政策,以防外戚干政。这段历史使得拓跋嗣一直怀恨父亲。
不过,拓跋嗣虽心怀怨恨,却没走上弑父的不归路。登基后,他的第一项大动作就是清算,杀尽拓跋绍、万人及所有谋杀父皇的党羽。
这场弑父丑闻就此被血腥掩盖。
据史料记载,牵连被诛的相关人员多达数万人。拓跋绍身死,而贺妃作为亲姨兼母的结局也并不光彩。
北魏皇族因此乱伦弑父的丑闻,几乎让整个王朝元气大伤。
故事到这里已经够离奇了,但北魏真正精彩的部分还在后头。
拓跋嗣继位后,政治上算得上稳健,没有再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政变。他死后,经过拓跋涛(太武帝)和拓跋俊(文成帝)两代君王,皇位最终传给了拓跋宏,也就是魏孝文帝。
魏孝文帝是北魏历史上公认的贤明君主,他做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——全面推行汉化改革。
简单说,就是彻底摒弃鲜卑的旧俗,全面学习汉族文化:穿汉服、说汉语、改汉姓、迁都洛阳,彻底与过去的游牧部落生活划清界限。
为什么要这么做?因为拓跋家族经历了太多乱伦、弑父和内斗,国家几乎四分五裂。魏孝文帝明白,不改革,北魏迟早会垮台。
他的改革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,但最终改革成功,北魏迎来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新时代。
归根结底,那些乱伦、弑父事件,其实是鲜卑传统文化与中央集权王朝制度冲突的产物。
拓跋珪那一代的鲜卑贵族,仍旧抱着“部落首领”的思维模式,即使身为皇帝,也依然沿用草原上的野蛮规则,沉迷于权力争斗、亲属乱伦和血腥纷争。
而魏孝文帝则深知,要管理一个帝国,必须彻底融入汉族的礼仪和规矩,否则这江山终究会失手。
所以,虽然北魏开头像一出狗血大戏,结尾却成为了中国民族融合、文明进步的经典范例。
回头来看拓跋珪这段历史,特别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。
一个人的能力再强、手段再狠,如果没有坚守道德底线,终究会自食恶果。
拓跋珪少年英勇,开国称帝,确实是人才,但最终死于乱伦与家庭伦理崩坏所带来的灾难。
人一旦失去底线,权力与私欲无限膨胀,迟早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。拓跋珪为了私欲,不惜杀戮亲戚,娶姨妈为妃,结果培养出一个变态儿子,最终葬送了自己和家族的未来。
类似的悲剧古今中外数不胜数,历史一次次提醒我们:家庭伦理的破裂,无论你表面多么光鲜,最终都会导致覆灭。
北魏的命运,从拓跋珪的惨剧华夏配资炒股,到魏孝文帝的改革,正是一段民族文明从野蛮走向文明,从血腥走向法治的成长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